商業週刊
- Published on
我覺得人還是需要看雜誌的。
出版品若依更新迭代的速度來區分,大致可以分為新聞、雜誌、書、經典書。隨著資訊的沈澱,新聞的內容會進入到雜誌,雜誌的內容進入到書,一本書出版久了還有人看就會變成經典書。
常有一種論調,說我們現代社會,生活太草率,資訊太氾濫,人心太浮躁等等,還是從前好。還會拿出木心那句話:「從前的日色變得慢,車、馬、郵件都慢,一生只夠愛一個人」來佐證。我覺得更可能的原因是這樣的:科技的進步,才讓這社會的表象看起來浮躁,九一一時,我們是可以透過直播看著世貿倒下的,感覺世界的某一部份正在被改改變,想像一下,如果那時候的科技,只能讓我們在一週後,用文字知道,我內心的 OS 大概會變成:疑,世貿大樓被攻擊了?世貿大樓?哪一棟?很高嗎?所以估計之前躁不起來只是沒有媒介罷了,。
況且,我認為大致的古代社會也很可能沒我們想像中的心平氣和,想想印象中燈紅酒綠歌舞身平的唐宋,我彷彿已經聽到王公貴族的流言蜚語,市井小民的交頭接耳,煙火氣滿滿的畫面。古代的大多數人應該也是浮躁庸俗的,只是時間長河會把那些東西濾掉,倖存者偏誤。
再退一步說,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不知喊了幾個世紀?我看到的還是科技不斷的進步,總體生活水平不斷地上升。當然,這裡說的是物質上的生活。至於精神上的,那應該是很私人的事,每個世代每個社會,都總有那麼一小撥人,精神上特別出彩,不論是充滿情懷充滿愛,充滿焦慮充滿喪,他們的狀態推得很滿,都是富有魅力的人。我認為人格魅力的本質,就是這種內心傾向的極端不中庸,這是題外話。
在印象中,國小時每天會看班上買的兩份報紙,國中時則是兩份報紙再加讀者文摘與商業週刊。也回想不起原因,那時候就是有強烈的、莫名的閱讀渴望,或不要說閱讀,閱讀好像搞得很嚴肅,就是看字的需求。除了看不懂的財經版、免疫無感的八卦版、粗糙的廣告之外,來者不拒的閱讀。現在回過頭想,可能是內心有炫耀資訊的慾望,小時後又哪會有什麼思想,合理的做法就是當個資訊的搬運工來滿足我的虛榮:咦,你不知道昨天美國聯準會降息了?即使自已也是剛看到,且連聯準會是什麼都不太清楚的情況下。
高中後比較叛逆,總感覺報紙上多大的事都與我無關,誰當上總統不也一樣?他會來幫我考明天的英文考試?就別說明天了,我自己生活中就一堆問題了,今晚要吃啥我都還沒有答案。雜誌上各種觀點也是,常有下一期來打臉上一期的。例如這期告訴你「快速的適應力是 21 世紀最重要最需要培養的能力」,下一期推銷你「安樸守舊,厚積而薄發」的價值觀。天真的我就會燃起被欺騙的怒火。可能我太追求一個終極的答案,一個可以指引著我的答案。在這種氣憤下,我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:我切斷源頭,我不看新聞不讀雜誌,我不用 PTT 不用臉書;總覺得保持這樣的神秘感很酷,有種深藏功與名的感覺,殊不知要能深藏的前提是先要有功與名,這是後話。
最近重拾看商周的習慣,不過現在的心態比較健康,會略過百分之四十無管緊要的內容,剩下約 30%會刻意去記幾個名字,以便吹噓,就跟背上幾個歷史年份是一樣的意思。剩下的 30%,就是想看看最近又發生那些大奸大惡大滑大痴的事,提醒我自己人間很有趣,睜開雙眼看。如此看來,快速的資訊也沒不好,就看如何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