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蠻生長
- Published on
管理是一生的日常,成事是一生的修行。 馮唐
就我的解讀,馮唐這句話不是要人真去念管理學,而是要把自我當成一個能管理的對象,常有意識地進行反思,大概就那句話:未經檢視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。
馮侖在其商業三部曲《野蠻生長》《理想豐滿》《歲月兇猛》之間,寫下了他對管理的認識,很好的展現了做企業改有的格局與高度。資本家肯定不是少部分人惡意想像的會所嫩模,裙帶資本主義的世襲也並非如此簡單,要不怎會講富不過三代。反之,這群人是在一次次挫折與困難中,蹚過卑劣的人性,反省檢討出了膽略、智慧、勇氣。對應著他所說的:看別人看不見的地方,算別人算不清的帳,做別人不做的事。
這三本書能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一個側寫,不只描繪了萬通的發家過程,紀錄了中國房地產的起落,還訴說了作者混跡商場的所見所聞,所思所想。因為消息一手,看來特別過癮精彩。
每個民族與文化都有其特有的溝通方式,正如我不能理解德國人的頑固,估計美國人也是不能理解中國人迂迴。因此,以西方為主軸發展下來的管理學,套在東亞社會多少會有水土不服的症狀。如費孝通所說,中國社會最底層的邏輯是一個熟人社會,背後是由切膚之痛所建立的責任與信任,也就是說這小地方誰都認識誰,如果你不守信用,是無處可躲而無法生活的。然而城市化的過程中,人在地域規模上的活動範圍增大,熟人關係的關鍵因素不再成立,而此傳統熟人社會基因與現代生人社會的矛盾,造就了無數的中國特色。
有關面子
曾經上海灘的大佬杜月笙就說:「人生有三碗麵最難吃:人面、場面、情面。」魯迅也說面子是中國人的精神綱領。作者進一步的加以闡述:在社會上做生意,無非是要在人情世故上讓大家都舒服了,所以他在商業上的方法是一套 6-3-1 法則:6 是情勢,是社會、法律強制要求遵守的;3 是經濟利益;1 是面子。留 10%的利潤空間來打點相關方的情緒,在有彈性的同時也有規則。
有時候也不一定是金錢上的退讓,溝通本身就是一個給面子的過程。人都是討厭意外的,例如在開董事會之前,基本要把一些可能有爭議的方案事先協調溝通,不成,就再協調溝通,盡量爭取能在董事會上只是走個形式。也應證了那句論組織運作藝術的順口溜:小會解決大問題、大會解決小問題、不開會解決最重要的問題、開會解決次重要的問題、文件解決小問題、批示解決大問題。
有關理想
可能因為偽雞湯充斥,或是被現實按在地上鞭打的過於兇狠,最近趨勢是人們不太談理想了。其實只在不久之前,人們崇拜的是喊著 We are here to put the dent in the universe 的人;後來更多人受到啟發,充斥著慷慨激揚,站上台喊著 Making the World the better place 的年輕人,到後來這語調越來越單調,聲音越來越微弱,甚至,在公開場合談理想已經被視為腦袋不清楚,缺乏對現實認知的象徵。
馮侖不這樣看。當然,可以說他站著說話不腰疼,但我認同他的觀點。
理想之於人,如燈塔之於漁船,如指南針之於探險家。先把理想搞清楚了,在誘惑紛雜的人間遊戲中,你彷彿有個強大的濾波器,那些與你無關的雜音消失了,目標明確了,生活簡單了,選擇清晰了。這也是很多企業需要花精力在建立願景,刻意養成文化的原因,不單純只是忽悠。
所以即使理想虛無飄渺,我們還是應該去談論它,去追逐它。畢竟你不可能在街邊路上就撿到一把屠龍寶刀,肯定是要經過千辛萬苦,經歷什麼冒險,擊敗哪些魔頭,最終才能獲得此刀,也只有這樣獲得的寶刀,才顯得彌足珍貴。但也別誤會,這條求道的路途上,絕非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的那種悲壯,反倒比較像種甜蜜的負擔,理直氣壯的心安理得。
所謂善處下則馭上,就是那些心中有火,眼裡有光者,因為看到了更遠之外的天空,所以不在乎眼前暫時的挫折不如意,則旁人看來的處下,對他來說都不是個事。由此觀之,理想決定了我們每個人的行為模式,日常選擇。
有關錢
剩下的兩者作者的層次遠高於我,也不好意思多說點啥,就摘錄吧。
- 跟錢有關的事,無非三條。一是掙錢,二是看錢,三是花錢。掙錢美國人最在行,看錢歐洲人最在行,花錢亞洲人最在行。
- 聰明的人在跟錢打交道時應該養成個習慣,遇見國外的基金,先問清基金是乾什麼的,是什麼錢,你把基金資料發過來,弄清楚其管理規則是什麼,誰來決定這個錢,然後告訴我們這個錢跟我們可不可能有關係。
- 人一生會有三個錢包,他可以使用三種錢。一個是現金或資產,這些東西是物化的,可以看到。比如在銀行存了 100 萬,還有 100 萬房產、100 萬股票,這是一個錢包,是可以計算的錢包,多數人每天在算的就是這個錢包。第二個錢包是信用,別人口袋裡的錢你能支配多少。比如我給某某打電話借 100 萬,結果下午錢就到賬了。雖然這個錢在法律上是不屬於我的,但是我能支配的,這種錢比較難度量,它是抽象的、虛位的。在你急難的時候,你可能藉到這筆錢,這是信用的錢包。第三個是心理的錢包,有人花 100 萬,覺得挺少的,因為他有一個億;有人只有 10000 塊,花了 9999 塊,心想完蛋了,要破產了。同樣一種花錢方式在不同情境、不同心態下,你感覺錢的多少是不一樣的。比如,在困難的時候,一塊錢對你而言可能頂 100 萬;當你有一個億的時候,就覺得 100 萬也似乎不是錢,尤其是在和平環境、生活無憂的時候。
- 守住第一個是根本,放大第二個來促進第一個錢包的增長,最後是調整心理預期和實際風險控制,不讓自己處於高風險的地方,讓心理錢包總是很平衡。做一個好的企業,它可以掙到這三筆錢,第一筆錢靠積累,第二筆錢靠耐心,第三筆錢靠智慧。
- 錢跟人是一樣的,有性格、有年齡、有氣味、有性別,另外有是非、有短長。
- 跟錢有關的事,無非三條。一是掙錢,二是看錢,三是花錢。
- 錢心跟著人心走,要研究人心,要知道人情世故,例如怎麼給面子,怎麼讓人放心,怎麼讓別人相信你是好人。
- 掙錢的最高境界不是爭,而是讓。
- 掙錢是本事,花錢是藝術。
- 錢是懶饞佔奸猾的東西,擁有錢的人都又懶又饞還要佔便宜,還想跑得快。資本的屬性就是這樣,第一是想不勞而獲,有錢就不想幹活了;第二他饞,老想掙錢,看什麼掙錢他都想上;第三他想佔便宜,相比別人多掙錢;第四他跑得快,一有風險就想撤。要吸引這些錢過來你必須是反過來的,第一要勤奮;第二要心態平和,掙手藝活兒的錢,不牟取暴利;第三讓別人先退,我們最後退出。你能做到這些,就能融到資了。
有關其他
- 在傳統的江湖組織中,領導人必須是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,業務失敗往往就是阻止崩潰之時。
- 在這二十多年民營企業的發展過程中,如果沒有慾望,而僅僅只有倫理道德和規範,我們的經濟就不可能有任何活力;反之,如果只有追逐財富和金錢的慾望,沒有「戒」 ,沒有社會的道德,責任和法律規範來加以約束,金錢的慾望也會成為社會的一大災難。
- 目標關於管理的書籍汗牛充棟,但是我很遺憾地看到一個現象:企業管理越來越接近於愛情的遊戲規則,即到處都是愛情的教材,卻到處都是不幸的情史;滿街都是企業管理的書籍,可到處都有破產企業。
- 如果總是用自己那一代的使命去衡量別人,這就相當於你更年期,卻老說青春期不正常。
- 世界上的事情從來都是這樣,求人之事大,求己之事小;求人之事慢,求己之事快;求人之事難,求己之事易。我們把求人之事改成求己之事,結果變容易了。
- 台灣的和諧在生活裡,動亂與不和諧全在電視裡,而咱們這兒的和諧是在新聞裡,一出門就碰見不和諧。
- 老一代的人或許對微信時代的創新一點概念都沒有,但是他那個時代幹的事,年輕的一代也學不會。所以,是哪一代人就吃哪一代人的飯,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光榮、自己的角色、自己屁股上的戳。把自己的事辦好,傳承上一代有價值的東西,這就算對得起自己這一代了。
- 我們看到的潑婦和貴婦的關係中,貴婦就是被教化的文明人,但之後卻淪落成衝突關係中的弱者、失敗者和被奴役者。當貴婦遇上潑婦,當文明遇上了野蠻,野蠻就是這樣取勝的。歷史給了我們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警示:不要沉迷於我們的文明進步當中,我們其實是經常被野蠻征服的;而當野蠻征服文明的時候,我們常常會像貴婦一樣落荒而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