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|
---|
Lyon, France |
- 跟冷哥去大港開唱,最好玩的是衝撞、喝酒跟唱《The Lion Sleeps Tonight》。大港之於台灣,是獨一檔的存在,不是聽團仔也能強烈感受到專屬於它的魅力。
- 與逸晟、Frank 的一次聊天中,很有共鳴的一點就是:我們現在都不太在社交平台亂 po 東西。理由都是欠太多該完成的東西了,再 po 一些玩樂的東西,被看到就還頗不好意思的 xDDD
- 辛爽導的《漫長的季節》好看!它以推理為包裝,骨子在描述世俗生活裡的芸芸眾生。用 12 集的篇幅去講述一樁兇殺案,由於採用戲劇「幕」的形式,每集的長度從 40 分鐘到 100 分鐘不等,以情節的結束為指導原則。
- 每當任何事情快要撐不下去,我會提醒自己:人類內建了一套不可思議的動態調節系統,其韌性是難以想像的。例如,每一次在尿急的時候,從緊急、超級緊急到超級無敵緊急,都差不多能在最後一秒,不是譬喻修飾的最後一秒趕上,這難道不是上帝鬼斧神工的設計?
- 被我家那位推坑看了《肌肉魔法使》,超 ㄎㄧㄤ 超愛!設定與劇情就是直接抄爆一拳超人、哈利波特、齊木楠雄:有個齊木楠雄性格跟語氣的男子,他擁有一拳超人的技能,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中各種打怪。那三者之中,中任何兩者的話,理論上這一部也會中。
- 小廚房搭配小洗碗槽,讓會做菜跟洗碗像在玩河內塔,是一件很痛苦的事。
- 看完《廚房裡有哲學家》。它是一套圍繞著廚師展開的紀錄片,共四集,每集約一小時。在這之前,中國的美食紀錄片,常以地區(風味原產地、老廣的味道、尋味順德、一城一味)、季節(味道中國)、技法(生活如沸、人生一串)、食材(水果傳)、種類(早餐中國、小吃中國)為主題;又或是像《風味人間》、《舌尖上的中國》這種每集自成一個完整敘事的,較少直接關注廚師。它在鏡頭與敘事的層面,有許多致敬《Chef's Table》的元素,這邊不用抄襲,原因是這是無可厚非的,別人是美食紀錄片標竿性的存在,當乎取法其上。四集的廚師之中,羅朗是美國人、劉禾森是台灣人、陳建太郎是日本人,大家都對中國菜“剛好”都有熱愛與追求,能嗅到明顯大外宣的味道,但不影響觀看。最喜歡的一集是在講羅朗的,看過他在其他節目上面的樣子,但當他回歸專業廚子的身份,整個人的精氣神是不一樣的。另外一個感受是,紀錄片的講解來賓是極大影響觀看感受的:來賓需要與廚師在一個水平上,平視的提供註解,仰視顯瞎,俯視顯裝。於三尺廚房,嘗百味人生,好看推薦。
- 講一個人皮笑肉不笑,是不是在偷嘴別人膠原蛋白流失?
- 往往都是一群沒啥錢的,在較真自己用的字體到底是不是開源?有沒有授權?而會花錢在正版軟體 / 正版字體上;然後一些賺的缽滿盆滿的公司,卻對這些概念毫不在乎。
- 走在街頭上,聽到別人在討論油炸(deep fry),直覺反應竟然先是 DeFi,後設之後,這提醒我太久沒關注吃的了 🤣
- 跟一群目前還想要盡量匿名的夥伴,在 SUI 上面做了個 CDP 穩定幣項目,雖然跟我過去習慣的路子不同,但還是很感激超罩的 Co-Founder 與夥伴們,在熊市中展現出不合理的毅力與決心,讓這項目在很短的時間就上主網、拿到基金會的 Grant、並成功拉攏許多策略夥伴。團隊內有很強的 lead,搞定最困難的人與人之間的問題;有超強的 BD,在基礎很薄的時候去談成各種合作;有很強的 smart contract devs,兩個人就搞定整個框架與細節;有一群很強的 full stack engineers,能以天為單位的修正各種細節;有很強的 marketing,在沒亂灑錢的情況下,短時間讓各渠道都有一定的關注度。在六月底上主網之後,雖然還有些任務,但整體而言可以比較緩下來做研究,把它當成一場冒險的話,旅程最大的 takeaway 是,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,直覺不難的東西,做下去才會發現貓膩與工作量都超乎預期。
- 去了一趟 Art Basel,特別感謝許庭睿學長的參觀指南。貴為世界最具指標性的藝術展(我願稱之為藝術界的雙十一),全世界有頭有臉的畫廊都會過來插旗。Art Basel 主要分成三部分:畫廊區、大型藝術裝置 Unlimited 區、遍佈在整個 Basel 市的 Parcours 展覽。對比台北當代,Art Basel 的畫廊區就是參展的畫廊更多更強更知名,一樓有 Gagosian Gallery、Hauser & Wirth、Pace、David Zwirner 等等老牌畫廊,二樓有更俱冒險精神的小畫廊。Unlimited 區,用庭睿學長的話,就是這些作品太大件,沒辦法塞在一般會展攤位,所以另闢一個館來展示。除了尺寸大之外,也藏有許多可互動的元素,可理解為低配版的 teamLab;最有趣的一件是,以古希臘奧林帕斯諸神的石膏像作為負重,所打造出來的健身房。Parcours 是三者之中,來 Art Basel 最值得看的東西。藝術品本來就不是且不應該獨立存在的,都有擺放它最好的環境。例如陳丹青說,他看過最動人的一幅畫,不在美術館裡,而是在佛羅倫斯的某個修道院內的濕壁畫。Parcours 這個策展,把藝術品置放在城市的各個角落,諸如圖書館、教堂、博物館、廣場、銀行、電影院之中,作為一日遊客,能深刻感受到 Basel 是傾全市之力來舉辦,並深深以這個藝術展為榮的。
- 這次歐洲街拍解鎖了兩個人生體驗。一是在 Riga 飛空拍機被憲兵盤問,才了解到我飛空拍機的正後方就是總統官邸,看 Google Maps 只寫是一座城堡... 當下是對飛空拍機極不友好的時代:使用者想合規,但資訊雜亂到難以理解,例如在歐洲很多地方,會同時存在歐盟的、國家的、地方的三種不同規定;網路上查資料,A 頁面會帶到我到 B 頁面,B 頁面再帶我到 C 頁面,這樣延伸四五個之後,很常還是不清不楚,更別說規定改來改去,永遠不知道看到的規定是不是最新版本。至於罰款也是另外一件很謎的事情,他們前後寄了三封 email,同一個案號,第一封罰 50 歐,第二封罰 50 歐,第三封變成口頭警告;但再過了兩個月之後,又寄來一封要罰 50 歐的,非常的歐洲。二是發生在柏林的某個傍晚,我在一個人來人往的橋上,用手機隨手的錄影,想記錄下這個很好的氣氛。有個氣噗噗的土耳其裔年輕男子衝了過來,先是用德文大喊大叫,我嘗試想用英文溝通,想著,你被冒犯了我可以道歉,你要注重隱私我可以刪錄影,你覺得我沒拍好,我剛好有時間,現在光線與氣氛都不錯,你可以好好擺姿勢,我可以認真幫你拍照,免費後期再發給你。但這位土耳其裔野蠻人溝通的方式是強走我的手機,再打我一巴掌。人在國外飄,亞洲人的無奈與劣勢從沒少體驗過,肢體暴力的情況,早就心裡預演過無數次,該如何潑婦的用魔法打敗魔法、該如何一連串台語髒話、該如何擊打重要部位再逃之夭夭,但是,當實際發生的時候,先會有那幾秒的晃神,想著不對吧,大庭廣眾的,21 世紀的,聯合國定義的已開發國家的,怎就毫無文化直接動起手了呢?接著把手機搶回來後,只發了小型的對嘴就混亂結束。這種心情是微妙的,先有對自己無能的不解,再則是使用“我是文化人”來闡述,是不是一個自圓其說的懦弱藉口?我沒有答案。
- ChatGPT 夯起來之後,觀察那些所謂的“科技”KOL 們,凡是只講 AI 卻從來不講 ML 或模型的,極高概率是個網紅。
- 21 世紀,人類可以輕易地上外太空,但坐飛機過安檢的時候,還是要把電子產品拿出來。
- 「祝你樣樣好,順風也好,逆風也好,寥寥幾字,勝千般萬好。這裡的人們,有種製造浪漫的能力,他們在夜晚移星,在白晝造海,再把祝福浸溼陸地,站在宇宙間,從天空到頭頂這漫長的距離,只允許願望過境。」這是今年為止最喜歡的一句話了,出自《日食記》於一集跑去雲南拍潑水節的結尾語。主理人老刀這個人吧,魅力滿身!
- 談到吃的,最近還迷上了《真探高文麒》這個探店風格的頻道,很喜歡很喜歡老爺子說話的方式。綜觀主流平台上面的不同探店類影片,通常是不會也不能批評菜色的,一是專業度不夠,二是和氣生財。但老高不同,一是的專業夠硬,二是他本來就是靠給建議吃飯的。所以他能條理清晰的告訴觀眾好在哪壞在哪,不吹不黑,那真叫做一個專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