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建立買票系統
- Published on
雖然沒有什麼關聯性,但因為美國選舉,最近重讀了 《國民黨候選人買票機器的建立與運作:一九九三年風芒縣長選舉的個案研究》此篇王金壽老師在 95 年寫的文章。對於一路求學,未諳世事的 90 後如我,想多了解關於選舉、關於政治,最好情況下是能居江湖之遠,在地方上,與習慣龍蛇雜處的人打交道,多聽多看多感覺,能得到很多與同溫層不同的觀點;但若沒有這條件機緣,只能居學術廟堂之高,我認為偶爾對有興趣的主題,翻翻人類學及政治學的文章是很不錯的,起碼是如假包換的二手消息。
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,社會的複雜總比我們最大膽的想像再更複雜。做過管理的可能會明白,很多組織上的問題不會存在單一的最好解答,而是在多方博奕下存在一個平衡狀態。在赤裸裸貪婪的人性面前,很多理性都顯得脆弱不堪,特別是在談論有關大眾的事情時。例如很多自己看似理所當然地法案,都還是要經過精密的利益互換計算,才有機會真正被落實。好像有些扯遠了。
買票這問題是很接地氣的,它像鬼影一般的存在台灣大大小小的選舉當中:常聽說但沒真看過。起碼我自己難免會冒出這些疑問:買票現在還真實存在嗎?範圍有多大?金額有多少?怎麼沒人檢舉?檢舉真的會依法查辦嗎?會認真查辦嗎?
雖然時空背景不一樣,但這篇文章給了我很多線索與思考,摘要一下與大家分享。
此論文是作者在 93 年實地觀察台灣某地方選舉,看國民黨如何架構與實操買票系統。主要就回答兩個核心問題:
- 候選人如何把錢送到選民手中?
- 介於候選人與選民之間的龐大樁腳組織是如何動員、建立與運作的?
前言
- 選票的計算是一長期過程的最後儀式 - Antonio Gramsci
- 選舉本身無法構成民主,但選舉本身卻是民主政治的核心
- 所謂的系統或路線,是指類似於地方派系的團體,和地方派系最大的不同在於:「系統」並沒有名稱,同時期內被成員間的連結也不如地方派系強。例如:漁會、農會、寺廟。
複式動員
- 競選總部:負責地方派系的系統性動員
- 黨部組織動員:針對黨員的動員
- 社團動員:針對民間團體的動員
- 因為黨國機器效力的減弱,現在以競選總部統籌的地方派系動員最重要。
選擇地方派系或動員系統的準則
- 是否會吃錢(品德問題)
- 是否認同國民黨候選人
- 實力問題(較強的地方派系將負責較多的票數)
- 派系因素(歷史連結)
競選總部與地方派系負責人溝通
- 買票成數(例如開七成、七五成、八成),與地區輔選艱困度成正比;越容易吃錢的地方,則適當下修買票成數
- 買票金額的 10%是約定俗成的工作費
- 金錢從競選總部送達地方派系的時間很重要。如果最後時刻才送達,則被黑掉了也無從查起。最佳實踐是一週前,這樣送達後,還可以抽查、監督,甚至被吃太多導致錢沒有真的遞送到選民時,還能進行補救。
動員組織
- 大部分有多條動員路線(不同系統負責不同區域、成數)
- 黨工基本不經手買票的錢
- 安排樁腳是費時費力的行為,理想情況下,當然想找一個滲透力強的,可以信任的大樁腳。但時常為了買票的全面性,還是要找小樁腳來進行補強
- 動員組織很吃當地的政治勢力結構
一個動員系統的優點
- 責任明確,不會有雙系統時,互搶功勞的情形
- 買票名單不重複,能減少支出
兩個動員系統的使用理由
- 單一動員系統無法贏得選舉
- 兩個地方派系水火不容,可能會為反對而反對。不如兩個我都收買,不讓另一動員系統轉向支持對手
- 所謂「地方派系整合」:不是促成兩敵對在樁腳動員與買票作業完全合作,而是讓兩者支持同一位候選人
- 如果其中之一臨陣倒戈,保險起見
買票系統常見會遇到的問題
- 拿國民黨錢卻支持民進黨的問題(吃錢、黑吃黑);這是無法避免的,因為買票上還是得依賴地方派系,只能盡量使其不支持對手。對應方案是交錢時,盡量讓多位重要人士在場
- 大型選舉時,選舉結果的利益與地方派系沒有直接關係,讓地方派系容易敷衍競選總部
競選總部如何駕馭地方派系
- 投票前一星期才確認確切負責買票成數,要使其有被重用之感
- 雙系統動員時,兩者不會互相知道。競選總部的幹部會透過第三者與地方系統的頭接洽。例如其實有四條動員路線,但普通黨工只知道兩條
- 有時得發出超過選舉人數的買票錢,只為了攏絡雙方派系(這個好無奈: P)
佈樁
- 投票三個月前,由民眾服務社召開黨內基層幹部工作研討會,引見候選人
- 投票兩個月前,召開後援會籌備會
- 核心特色:由上而下的動員、組織化
- 人數佈局的一個例子:會長 x1、副會長 x7、顧問 x12、執行幹部 x2、投票所正副負責人 x125、基層樁腳 x522
- 樁腳是珍稀資源,必須早些確認名單,否則可能會無樁腳可用
- 流程:樁腳列出能掌握的選民民單-> 送回正副負責人、後援會對比-> 再把民單送到樁腳手上
- 一個樁腳負責人數大約在 10~30 人
- 小人數的優點:基本票數的保障(家人、至親)、掌握票源更準確、降低吃錢風險
買票不被抓的原因
- 政府不會抓
- 所有候選人都有買
- 靠著選民與樁腳的社會連結,確保了買票的安全性與隱密性(大義滅親這件事在中華文化下確實比較難)
樁腳選擇的考慮因素
- 聲望與人脈
- 衝勁問題(年輕者會被優先考慮)
- 能否配合
- 政黨因素
- 樁腳的作用不只買票,更重要的是平時的拜訪、拉票與回報選民
樁腳與金錢
- 競選總部分三次給鄉鎮後援會錢(前兩次金額不大,基本覆蓋各鄉鎮後援會的日常開支;發放時很常是金錢加香菸這個組合)
- 一成工作費由後援會全權處理(分配給樁腳時,不一定正比於其負責人數)
- 也存在激勵機制:同地方與上一次票數相比,每增加多少票多給多少錢之類的
- 發工作費方式:聚餐、茶、香菸、檳榔、補貼車油錢
- 另有激勵獎金:旅行、買運動衣、社區公益、捐寺廟、捐老人會
樁腳的動力
- 單純金錢是無法解釋樁腳動力的,應從建立社會關係去琢磨
- 因為由上而下的動員模式,候選人跟樁腳可能沒有社會關係,但每一層級間是有社會關係的,這樣就能透過層層社會關係來建立關係。例如我們會聽到:支持他就是支持我這樣的話。
- 建立了日後關說與請託的可能性
- 後援會幹部的超額付出多少也有為日後從政鋪路的意味
地方派系動員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
- 是否取得派系領導者或是重要人士的支持
- 派系領導者是否有意願約束派系內的樁腳(大型選舉這種利益關係不明顯的通常不太有意願,不管領導者多偏向國民黨,派系內肯定都會有少數人支持民進黨,強硬的約束容易破壞派系內的和諧)
- 派系領導者是否有能力約束派系內的樁腳
正如作者所言,此研究最大的缺陷在於,不能確定此個案有多少的代表性。雖然研究年代相對久遠,但如果去看看原文會發現,買票系統的建立,遠比想像中的要細膩複雜,政治果然是一個沒點斤兩不要亂涉足的領域。商學院讀管理學的,多看甄嬛傳或此種文章,估計收穫是比看 HBR 的案例大的:)